我学会主办“韧性剪切带活动对成矿的作用”学术研讨会

      2025年8月14日,我学会联合青海大学邀请德国图宾根大学Paul Bons教授以“The role of ductile shear zone activity in mineralization”(韧性剪切带活动对成矿的作用)为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。理事单位四十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。

青海大学陈敏副教授主持会议

      Paul Bons教授团队通过研究与数值模拟,阐述了剪切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过程中的重要性。剪切带是地壳中变形局部化的平面状区域,其形成受流变学差异、化学-力学弱化、剪切加热及矿物晶格优选定向(LPO)等因素驱动。数值模拟显示,各向异性矿物(如云母)的LPO会导致应变率分布不均,使得剪切带在不同尺度上自我复制,形成嵌套结构。此外,研究还明确了剪切条带(Shear Bands)的分类及其对判断剪切方向的关键作用,指出C’型条带常见且实用,而C”型条带多出现于变形初期,后期以C和C’型为主。

Paul Bons教授做主题报告

       他表示:剪切带是流体运移与成矿的关键通道。剪切带不仅是变形的产物,更是流体运移和成矿的重要通道。Bons教授团队发现,剪切变形会释放含矿流体,并通过矿物反应(如绿泥石化)增强剪切带的孔隙度和渗透性,使其成为流体聚集的理想路径。强烈的糜棱叶理还会引导流体定向流动,形成各向异性渗透效应。以中国全红泉金矿床为例,研究指出金矿化并非由单一剪切带控制,而是与流体在剪切带网络中的大规模运移相关。这一发现修正了传统“剪切带控矿”观点,强调需结合变形历史与流体活动综合分析。

Paul Bons教授做主题报告

      Bons教授总结称,剪切带是简单剪切变形的局部化表现,但并非所有强变形岩石都属于剪切带。未来研究将聚焦剪切带在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中的作用,为资源勘探与灾害预测提供新思路。该成果深化了对地壳变形机制的理解,并为矿产勘探策略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,相关论文已发表于《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》等权威期刊,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。

(文:陈小宁   图:陈小宁)